鄭成功要進攻台灣?

交戰

1624年,一直尋求在大明帝國周遭建立殖民據點的荷蘭人,撤出了澎湖,在明帝國的授意之下,轉投台灣大員一帶。1625年,荷蘭人在一與台灣本島連結的濱外沙洲上,開始興建熱蘭遮城。於是,此一新興的海盜帝國就此在遠東的一座島嶼上建立起了殖民地。當時,其它歐洲國家視荷蘭為「海上乞丐團」,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就是以公司的形式對世界各國進行打砸搶的掠奪,尤其針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在東亞海域,荷蘭也很理所當然地和當地海賊合作賺錢,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是其中一位。位於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以台灣為節點,與中國、日本、東南亞海盜集團組成緊密的聯盟,在東亞海域獲取鉅額暴利。1625年開始興建的熱蘭遮城,便是這白人海盜集團的中心。從此要塞出發,荷蘭殖民者征服原住民部落、壓迫漢人為其種植經濟作物,也帶進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今天的安平古堡在熙攘的台南市區,但在五百年前,這裡與府城隔了一片偌大的潟湖,稱為台江內海或是大員灣。最初,荷蘭人無法在島上建立根據地,因為島上已有強大的原住民部落和各種海盜集團。因而荷蘭先在大員灣上的沙洲建立堡壘,一面依傍海洋、能發揮荷蘭的水上優勢,二方面通往熱蘭遮城的道路只有一條細長的沙洲,易守難攻。三方面,由於大員灣水淺、水道地形複雜,只有兩處能出入,一個便是熱蘭遮城的所扼守的水道,第二個就是稍微狹窄一點的鹿耳門水道。熱蘭遮城配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稜角堡壘,能夠無死角的保護城池、以及為陸海部隊提供火力支援,能很好地防衛敵方進入大員灣。同時,荷蘭也在熱蘭遮城對面的北線尾沙洲的沙丘上,豎立起堡壘,防守來自海面的敵人從鹿兒門進襲。建立起了根據地後,荷蘭殖民者進一步向台灣本島擴張,殖民當局從西拉雅族的新港社取得土地,並在赤崁建立起省城,即普羅民遮城,成為控制本島殖民地政治經濟的樞紐。截至1650年代中期,荷蘭殖民者在大員灣和內陸都搭建起了強大的保護網。然而,1656年,一場颱風給予荷蘭殖民地巨大損失,熱蘭遮城的大員街、普羅民遮城的市中心,都受到巨大的破壞。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原本坐落於北線尾沙洲的堡壘在這一場風暴中被摧毀了,原本的沙丘地形被破壞成平坦的平原,荷蘭人不再有制高點控制鹿耳門水道。然而,這時的荷蘭人並不擔心,因為鹿耳門水道本身的地形也被破壞了,船隻更難通行,只有大滿潮的時候才有可能提供航行通道。1650年代末,台灣總督揆一就已經接到消息稱,鄭成功可能攻台,於是在1660年,巴達維亞派遣了一支600人艦隊前來防守台灣。然而,艦隊指揮官范德蘭與總督揆一對敵方情勢的判斷有很大的差距,1661年初,范德蘭離開台灣。這時的鄭成功理當在台灣是有情報網的,於是1661年4月30日深夜,鄭成功率領兩萬士兵、數百艘戰艦,從澎湖冒著大風雨出航,黎明時抵達了鹿耳門。這一次行動是經過計算的,因為這一夜恰好是新月滿潮時,明鄭的戰艦順利地通過鹿耳門水道,駛進了大員灣。荷蘭殖民地為之震動。

《台灣地理圖》(康熙)上的台江內海,那條細長沙洲的盡頭便是熱蘭遮城所在

雖然不完全清楚,但鄭成功多少知道熱蘭遮城的防禦實力,於是他的軍隊先越過熱蘭遮城,直搗本島上的普羅民遮城。另一批2000名部隊由抗清名將陳澤所率領,紮營與北線尾沙洲的北邊、控制著鹿耳門水道。熱蘭遮城的軍事指揮官佩德爾、中文文獻稱他為「拔鬼仔」,率領240火槍兵前去驅逐鄭軍。據傳,佩德爾對於中國軍隊相當不屑,他的經驗來自於他所參與的鎮壓台灣漢人農民叛亂,郭懷一事件。當時,佩德爾率領幾百名火槍兵,擊潰了數千人的農民軍。然而,不同的是,鄭成功所率領的是當時東亞大陸最有紀律的軍隊之一。佩德爾的火槍部隊在對陣初期占了上風,眼見明鄭軍隊向後撤,於是佩德爾真以為能像擊潰農民軍一般擊退陳澤的部隊。佩德爾部隊深入北境,卻沒有發覺有另外一批部隊已悄悄從沙洲南方登陸,準備包抄荷蘭軍隊。當佩德爾部隊意識到時,第二批明鄭軍隊已從後方的沙丘上殺下來,在陳澤的指揮下發動總攻,兩面包夾,荷蘭最精銳的火槍軍遭屠殺。從此以後,荷蘭殖民者再未出城迎擊鄭軍。

海戰方面,荷蘭出動三艘戰艦,最大的戰船配有30門大型火炮、5門巨型銅炮。最小的一艘也配有數十門火砲。反觀明鄭的帆船頂多每艘配兩門大砲,雖然中式帆船在數量上佔優勢,但他們基本上無法靠對轟取勝,必須貼近荷蘭戰船,靠人力優勢攻上荷蘭艦隊。這場海戰在維持了一個多小時後,明鄭水軍始終無法攻佔荷蘭戰艦,於是下令撤退。但也就是在明鄭水軍撤退的時候,荷蘭最大的戰艦突然爆炸,原因是船員操作不慎,在船上點燃了火藥。在失去這艘擁有30多門大砲的戰艦以後,荷蘭徹底失去了制海權。明鄭水軍在陸面和海面徹底控制了台灣。國姓爺的軍隊很快包圍了普羅民遮城,普城指揮官在5月6日開城投降。不到一個禮拜,鄭成功就控制了荷蘭殖民地的核心地帶,大員灣和普羅民遮城。這時的他確信,只有一千名士兵的熱蘭遮城很快也會放棄抵抗。但事實是,熱蘭遮城與鄭軍對峙了將近一年之久,數萬名鄭軍不是戰死、便是餓死或病死。

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

圍城

文藝復興式的稜角堡壘

雖然自鄭成功投筆從戎開始,他攻下無數城池,也曾包圍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城,南京,但鄭成功從未面對過歐洲城堡。熱蘭遮城可能比福建的許多盜賊寨子還要小,但除了歐洲的精銳火炮以外,稜堡的設計將帶給鄭軍極大的麻煩。稜堡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很快傳遍歐洲大陸,這種突出結構帶給守軍全方位的防禦視角,攻城部隊不但要受到各個角度的火力攻擊,攻城方的背部也在守方的火力範圍內。這是前所未有的設計,稜堡全面改變了歐洲的戰爭樣貌,沒有辦法靠著數量優勢進攻城池,攻城方必須準備好持久戰,用圍困的方式迫使守方主動放棄。除了稜堡,熱蘭遮城的地理條件也造就了易守難攻的特點。城池的北邊就是北線尾沙洲的南端,兩者之間是進入大員灣的主要航道,城池只距離海洋幾公尺,鄭成功的軍隊若想從此進攻,就必須在登陸時受到近距離的炮火攻勢,因而不太可能從此發動攻擊。位於熱蘭遮城東邊的是熱蘭遮城鎮,這裡沒有城牆保護,鄭軍能夠安全地在一旁的港口登陸,也可以利用城鎮來掩護軍隊的行動。然而,從城鎮接近熱蘭遮城仍須橫跨一大平原,即使這些年蓋了絞刑台和市集,基本上仍是無遮掩的地帶,鄭軍若想從此進攻,傷亡也會不小。最脆弱的地方約莫是西方和西南方,這裡遍布山丘,有利於步兵行動。荷蘭人在設計城池時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在最高的山丘上建立了一座碉堡,而此碉堡也在熱蘭遮城的火力範圍內,兩邊可以交叉掩護。鄭成功在事前很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座小城池的防禦深度。在他過往的戰爭經驗裡,鄭成功偏好以威嚇的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再來就是用圍城消耗,再以精銳部隊破壞守方的大門。一位被鄭軍俘虜的荷蘭人在事後曾回憶道,他觀察鄭軍最精銳的部隊不是用來強攻城池的,而是用來衝撞城門的。在這樣的思維之下,鄭成功並不急於用大炮炸毀城牆,而是瞄準荷蘭的大砲,同時佈署部隊接近對方堡壘的死角位置,等到荷蘭大砲殆盡後,精銳部隊便進攻城池最脆弱之處。

熱蘭遮城圖

然而,鄭成功的戰略顯然在面對熱蘭遮城時完全不奏效。1661年5月25日,鄭成功宣布從東邊的城鎮進攻熱蘭遮城。鄭軍建好密密麻麻的砲台,瞄準熱蘭遮城的火炮,然而荷蘭比起鄭軍更加精準。與此同時,準備破壞熱蘭遮城的部隊找不到這座堡壘的視野死角,久久無法接近。而突出的稜堡結構,帶給鄭軍巨大的傷亡。幾個小時後,鄭成功意識到了自己先前的天真,他處罰、而且也處死了幾位進攻將領,他怒不可遏,但他的理智告訴他這座城池不太可能強攻下了,於是在短短三小時內,鄭成功一萬人的部隊就從這地區撤離回普羅民遮城。除了軍事行動執行不順利以外,鄭軍遇到更嚴峻的問題:飢荒。

飢荒

1661年6月。由於糧食短缺,鄭軍也無力加強對熱蘭遮城的壓迫。鄭成功命令部下調查糧食,結果是鄭軍只有六千石稻穀,約莫能提供十五億卡的熱量;另外還有三千石糖,可以提供大概十億卡的熱量。據估算,如果在台鄭軍有兩萬五千人,每個人平均一天需要兩千卡熱量,則一天需要五千萬卡的食物去餵飽他的軍隊。換句話說,六千石稻穀只能維持鄭軍食用一個月,三千石糖頂多再支持20天。因此,鄭成功此刻只有兩個月的糧食。鄭成功很快放棄了攻城計畫,將精力轉移到建立農業殖民地之上,如同荷蘭殖民者也曾做過的那樣。鄭成功宣布赤崁地區為「東都明京」,並發布一段諭令,宣布武裝屯田政策的到來:

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本藩已手闢草昧,與爾文武各官,及各鎮大小將領,官兵家眷,盡來胥宇,總必創建田宅等項,以遺子孫計。但一勞永逸。

《先王實錄》

其中,他不只命令文武官員、士兵參與屯田,就連官兵家眷,都必須盡來胥宇、一同建立根基,以遺子孫。鄭軍向南北擴張,鄭成功下令不許軍人騷擾中國移民和原住民部落,但事實可能沒這麼簡單。據記載,過去荷蘭控制的原住民部落大約都只有幾十位駐軍,但鄭成功是派一個鎮、約2000人的兵力去一個部落。衝突必定是有的,但或許已在浩瀚的歷史長河消失無蹤。但因為往南和往北的鄭軍都有荷蘭測量師跟隨,我們得以稍稍了解這兩批部隊的故事。據歐洲文獻記載,當鄭軍接觸位於台灣中部的原住民部落聯盟,大肚王國時,大肚人民起先相當友善,給予明鄭部隊想要的一切。然而,等鄭軍鬆懈以後,大肚軍隊發動襲擊,在深夜之中屠殺鄭軍一千五百人,即使有一二逃脫者,大肚王的部隊也用煙燻將他們逼出來,然後屠殺殆盡。另外一支前往今天恆春一帶的部隊,則被瑯嶠人屠殺七百人。此外,或許由於遷界令的原因,廈門方面沒辦法提供太多糧食給台灣的鄭軍。又有許多記錄指出,該年台灣海峽的天氣極其糟糕,鄭成功的繼兄鄭泰所派遣的糧船皆沒成功橫渡台灣海峽。

另外一方面,熱蘭遮城內也面臨巨大的危機。這座要塞已經容納了一千七百多人,是原本設計時的三倍之多。衛生環境逐漸下滑,即使熱蘭遮城擁有足夠的戰備糧食,一年的米和鹿肉,但只吃米和肉事實上沒法提供足夠多的營養,這一年的夏天,越來越多荷蘭人死於壞血病、神經衰弱等疾病。雙方都慘不忍睹,哪一方能取得外面的援助、打破僵局呢?

1661年8月的某一天,鄭成功的部隊和熱蘭遮城守備軍,皆因為水土不服、疾病、營養不良、飢餓而出現大量死傷之際,大員灣的外海出現了12艘巨大的船艦,熱蘭遮城的長官揆一看到這幅景象激動不已,稱全能的神站在了荷蘭這一邊。同一時刻,鄭成功也在過去的普羅民遮城、東都明京看到了這一幕,沒有明確的史料說明當下鄭成功的反應如何,但根據一位荷蘭俘虜稱,明京內的官員「彷彿喪失理智一般」。東都明京毫無準備,原本征台的兩萬大軍如今戰死、病死和餓死的已達數千人,而絕大部分的部隊在南北墾荒種植,明京內部只有幾百位士兵和家屬。命運之神似乎正在悄悄地離開鄭成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