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恭親王毓嶦自傳

稍微讀了一下毓君固的自傳,覺得十分有意思。毓君固此人是個相當知名的書畫家,2016年去世。可能知道這名字的人不多,但他其實有個更顯赫的名字,即愛新覺羅‧毓嶦,恭親王奕訢的曾孫。理論上,毓嶦是世界上最後一位恭親王。雖然有如此顯赫的家世,但毓嶦小時候家裡並不十分富裕。

毓嶦的父親是溥偉,晚清時也是位鐵帽子王。1899年,當慈禧想要廢了光緒的那個時間點上,剛繼承恭親王爵位的溥偉,就被認為是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後來到了1908年,光緒快要去世以前,溥偉也被認為是繼位的大熱門。繼承皇位一事最終都沒有成,但到了民國建立以後,溥偉成了出名的復辟派。溥偉一家不願意住在北京,所以搬到了德國殖民地青島,但後來於1922年中華民國拿回青島,溥偉受不了被民國政府統治,又舉家搬到了日本殖民地的大連。這時溥偉家的財務情況已經不太好了,溥偉已經不得不變賣恭親王家珍藏的寶貝,以支持他的復辟夢。溥偉死後,恭親王家一落千丈,所以後來毓嶦才在很年輕的時候到了滿洲國首都長春,進了溥儀的私塾。當時溥儀想建立自己的滿清皇族團隊,所以讓給予一堆補貼優惠,吸引四散的宗室子弟,到自己身邊效命。

即使在認同上很不同於漢人,但有趣的是,滿族權貴往往比漢人更堅持中國傳統。毓嶦的老爸溥偉在世時,就堅信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不反對小孩上洋學堂,但必須要熟讀論語才行。因而毓嶦自小便在家裡,接受一位來自北京的老書生的教育,背《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等。這或許是對的,但只學儒家已經不符合當時、乃至於現代社會的架構了,所以毓嶦到了溥儀私塾時,起初最不能適應的便是數理化、英日文這些科目,需要額外補習才能跟上。

但也類似於溥偉的信念,溥儀也認為一定要唸傳統儒家經典才行。私塾的漢文老師之一是陳曾壽,曾當過晚清洋務派名臣張之洞的幕客,也通過了大清的智力測驗、取得了進士。連想都不用想,陳曾壽是既懂傳統學問、也熟悉洋務的人,至少比當代許多追求現代化的反傳統論者懂得多。陳曾壽在辛亥以後,也成了復辟派,滿洲國成立以前,主要在天津同鄭孝胥、陳寶琛等前清遺老們,一起在溥儀身邊。陳曾壽帶滿清子弟念書,讀的就是春秋左傳。

溥儀自己也給這些宗室子弟上課,但毓嶦似乎對溥儀的教學,頗不以為然。毓嶦說,溥儀非常沒有安全感,很擔心底下的人私下串聯,顛覆了他的尊嚴權威。因而溥儀帶皇族子弟念書,只讀雍正上諭,因為他認為雍正的統治術最有一套,尤其是雍正寫的《朋黨論》,溥儀反覆就是告誡子弟們要絕對忠君、不准搞朋黨。溥儀自傳裡也說了,滿洲國建國後,雖然如願以償他過了當獨立國家皇帝的癮,但獨立後的不安全感更強烈了。常常對底下的人拳打腳踢。一個心裡不舒服,便一巴掌過去,甚至有時候還直接抽鞭子過去。但毓嶦有些諷刺地說,溥儀的這套朋黨論,只適用他身邊一小群皇室子弟,根本行不出家門。也難怪後來這些宗室子弟只要能出去的,寧願聽關東軍差遣,也不聽溥儀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