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徐樹錚

新影片提及徐樹錚,本想多講點徐氏在外蒙的作為以及其新政是如何引起蒙古民怨,但事情太複雜曲哲,就沒講了,但我又總感覺只要論及北洋軍閥,觀者心裡會自動浮起負面形象,所以多嘴了幾句,說徐樹錚是一有文化的軍人云云,但我知道自己說的不完整。後來果有觀眾在留言區說我只講徐樹錚好的、不講他是如何不得人心如何如何。看了也只能一笑,也讓我想起一位法國導演Bresson所說的” One does not create by adding, but by taking away”。

關於徐樹錚,確實覺得這是位很有趣的人物。此人從小即被認為是天才,他本人也非常喜歡文化,留下不少詩歌。民初,欣賞徐樹錚的人非常多,包含在南方搞獨立的孫中山。孫曾在一封信中大力稱讚徐樹錚,說吾中已經很久沒有陳湯、班超、傅介子這樣能在西域做出成績的人了,但你在外蒙古十幾天就”建此奇功”,”未知孰愈”,意思是孫認為徐樹錚收回外蒙的功績與上述西漢名家名將們齊名。有一份記錄說,徐樹錚在”北洋少年諸將中,以風流儒雅自許,喜奉名人學者為師。”實際上,徐樹錚被刺殺以前,曾在南方見了張謇。我們都知道,張謇是晚清民初有名的實業家,但當時張更有名的身分是,甲午年進士科一甲的狀元。當徐樹錚與張謇深談後,驚訝張不只是很懂時局學問,而且”語語扼要”,講話簡要中的。用很少的話,講出至深之論,是過去士人之所願,連蔣介石都常在日記裡面批判自己,扼腕自己講話過多、沒法扼要。於是,徐樹錚當場就拜了張謇為師。但後來,徐樹錚離開南方,乘火車到了北京,在火車站被拖出來槍斃,記載說張謇在同一時刻,夢到了徐樹錚,徐在夢裡留下一絕命詩:”與公生別幾何時,明暗分途悔已遲。戎馬書生終誤我,江聲澎拜恨誰知?”噩夢驚醒後,張謇立刻記下這首詩。這份紀錄來自當時人在50年代的筆記資料,目前我無法確認真偽,未來也應該很難確定。但是,若此夢真有發生,實際上表示徐樹錚一生中的兩條道路,一是文,二是武,在他死前看來都不是康莊大道。但徐氏在那個悔恨的當下,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有其它哪些可能性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