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科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一些思考

最近心裡時常被所謂文科的”無用之用”困擾。自我讀大學以來,就很常聽教授學者們強調此說,強調文科是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學科。我也一度很相信此說,用之辯護我對歷史系的選擇。後來依稀知道了此話可能來自王國維,更是越發佩服王靜安的學術造詣。然而,大概碩士班末期開始、台灣社會風潮風起雲湧之際,越來越覺得”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說好聽點是一遁詞,說難聽點是阿Q,但也沒去深究。等風潮過了,也又回去寫論文、申請博班、然後換個地方繼續作歷史研究。近來,”無用之用”這一概念漸漸又出現在網路上,我的瞎印象是,主要是文科的博士生、學者在以此話,為文科的價值作辯護。

剛好最近博士論文研究涉及了晚清教育史,所以又將王國維的名文、〈國學叢刊序〉,拿出來讀了個幾遍,對我而言,該文還是相當有啟發性。王國維主張,”凡學皆無用也,皆有用也。”所有的學科都有其有用性,也有其無用性。即使最高深的理論物理、化學,真正用之於電信、蒸氣等科技者,有、但比例也非常低。王國維質疑,既是如此,為什麼那些強調有用、無用之別的人,不去要求科學,反而會一定要史學、哲學、文學、藝術等文科,證明對世之用處呢?所以他說:”世之君子,可謂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者矣。”我可能是錯的,但王國維的這篇文章很可能即是辯護文科價值的來源之一。

然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所以我又去找了找王國維又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呢?他也讓孩子學文嗎?一查,大吃一驚。王國維有八個孩子,沒有一人是讀文的。有篇新浪的文章(不確定最早是哪一間媒體做的採訪),在2006年訪問了王國維的兒子,王慈明,標題是”王國維之子成都默默生活50年,後代無人涉足文科”。當中有段話讓人覺得感慨:“说不管也要管。”王慈明说,对家里的孩子的引导,父亲有自己的看法。虽然自己在学术界有如此的成就,父亲却让大哥考海关,二哥考邮政,三哥考铁路,“也许父亲吃了些苦,就让孩子转向容易生活的方面。”

王國維有個女兒,叫王東明,49年之前就輾轉去了台灣,因為當時她的四哥也在中國海關當公務員,台灣光復後就被調到高雄港港務局,王東明因而跟過來、也進了海關系統。王東明回憶說:”父親一生清寒,又不善營生,為致力於學術研究,受人濟助,十分無奈,所以希望兒輩不要再走他的老路,能自立自強,將來的學術成就如何,總不及生活過得心安自足為重要。因此日後大哥進海關,二哥進郵政,三哥、四哥也陸續進了海關,都是朝他嚮往的發展。我們這一代中,二哥天賦最高,也最愛古籍與詩詞,如以他的資質與興趣,能追隨父親繼續鑽研國學,日久必有成就,而父親卻無視於他的愛好和秉賦,竟讓他進入郵政,以獲得較佳的待遇,能獨立生活,當是以自己親身經歷到的寶貴經驗為鑑。我們這一代雖無顯赫的學歷,但兒孫輩亦有多人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差可稱得上書香傳家吧。”

讀完這段其實挺唏噓的。我絕非在嘲諷王國維,我認為王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學者。但王氏關於”無用之用”的主張,在我對其全集的粗讀印象中,都是來自於早期的文字。尤其是當時大清新政,要辦新式教育、作課綱,張之洞強烈反對納哲學進來,因為張氏認為,哲學是沒有用的東西,經學才有用。於是,王國維寫了篇文章、發表在報紙上與張之洞商榷。後來,王又跟著羅振玉辦國學雜誌,也持續講著”無用之用”,否則很難在當時一片講新學的環境裡證明這個雜誌的價值。然而,王後來出了名,成了清華大學四大導師,名滿天下以後,反而很可能不再認為文科的價值在於”無用之用”了。但這都是我瞎猜的,隨便紀錄一下。

One thought on “關於文科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一些思考

  1. 台大哲學系楊植勝老師建議:學哲學後也可以研究其他科學,從不同的角度體驗人生(主觀或客觀),我學理工我目前的感覺如下:《很奇妙的感覺,覺得自己正在被吸收!想要去問一問亞里斯多德-這很奇妙的存在》尤其是AI智能體(AI Agents)的應用後,很多我學的知識體系被吸收了,智能體漸漸可以取代我一些功能,我覺得很其妙,但不焦慮!我可以有時間去認識我是誰?且多了解與觀看你做的歷史衛視,對我很有啟發,謝謝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