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清末最”倒楣”的皇帝,沒有之一

在YouTube社群辦了一場投票,選舉清末最”倒楣”的皇帝,我列了五位皇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和光緒(本來想列入溥儀的,但系統只提供5個選項),結果是光緒的得票獲得壓倒性勝利,高達75%的投票率。在此之前,我大概能猜到大家會覺得光緒是最”倒楣”的,畢竟他在位如此多年,但始終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人生最後還很可能是給老太后毒死的。但這個投票結果還是讓人有些吃驚,因為我很訝異居然只有7%的朋友票投給咸豐帝。在我看來,愛新覺羅‧奕詝(其大名)才是清朝歷史上最"倒楣"的一位。

來說說不才的想法。起初思考這個問題時,所設想的”倒楣”皇帝,是一位有機會展現自己能力、也願意做出努力、但仍然無法力挽狂瀾者。我同意光緒很倒楣,但他其實沒太多機會發揮自己的努力,慈禧和一幫老臣永遠在身後壓著。但咸豐不一樣,他是道光欽點的接班人,19歲登基,正值年輕氣盛、準備一展鴻圖的年紀。登基後的11天即下諭旨,點名不只京城大員,連”九卿科道”、也就是六部之外的京內堂官和言官,上疏己見。7天後,又下諭旨致各省督撫,令其保舉賢才給朝廷。過了幾天又發了一道諭旨,准許歷來沒有進奏權的布政使、按察使等級的地方官員,可以直接給皇上進奏。

事實上,剛即位的咸豐非常有幹勁,親自審批、硃批海量的奏摺。但托各種影視劇的福,一般人對咸豐的印象就是一紈褲子弟。畢竟滿清滅亡後,基本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葉赫那拉,而好巧不巧,西太后因為是咸豐的老婆,才有機會攀得大權。再者,他還有為能幹的弟弟,恭親王奕訢,是往後同光中興的領軍人物。對比之下,咸豐顯得很窩囔。這裡,並非想為咸豐翻案,其任內晚期確實無心政事,但這是有深層原因的。我不認為當初是奕訢即位的話,國政能好到哪裡去。

1850年4月,咸豐登基。一個月後,第一場天平之亂就爆發。隔年3月,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縣正式成立太平天國,自稱太平天王。當時,帝國財政已經搖搖欲墜,咸豐為了補軍費的空缺,還親自掏腰包,從內務府撥銀100萬兩給廣西平亂。但由於清中葉以來累積的種種官僚、軍隊和財政問題,清軍已經很難應付太平軍這種打游擊的作戰方式。財政崩潰,內亂逐漸蔓延開來。年輕的咸豐帝初出茅廬就摔了個大跤。

據紀載,從1850年到53年短短三年內,咸豐九次親承大祀,祈求上天祖宗保佑平亂,這是他手上已經沒多少牌好打的表徵。結果當然事與願違。1852與1853年,咸豐兩次下罪己詔。罪己詔在此之前不是沒有先例,順治臨終前下了罪己詔,康熙因為地震下過罪己詔,乾隆因為宮內大火下過罪己詔,嘉慶因為洪亮吉案和刺殺案公開批評過自己兩次。但以上都不像咸豐朝一樣內政嚴重失速。咸豐的兩道罪己詔是,大清皇帝第一次因為沒法控制內亂了而下的。在第二份罪己詔中,咸豐明白地說:”朕為天下生民主,不能察吏安民,致令盜賊肆行,閶閻驚擾,興言及此,寢饋難安。”但事情的發展已經由不得他,歷史的巨輪正在無情地轉動。

1853年,捻亂在河南、安徽一帶爆發,橫掃東南八省十餘年。1856年,雲南回變,橫掃西南。1856年,英法聯軍之役,先打下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到加爾各答。四年後的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奔逃熱河。隔年的1861年,陝甘回亂爆發,清政府失去對陝甘、新疆的控制權。

我不知道你怎麼想,但如果我玩模擬城市、文明之類的遊戲遇到這種情況,我可能已經刪除遊戲不玩了。遊戲況且如此,更何況這是現實。一位年輕有遠景的皇帝接下這一大爛攤子,起初還有點信心,但玩到最後,他只能感覺到帝國可能要喪失在他手裡了。如果是20歲的你坐在咸豐那個位置上,可能也就擺爛了。咸豐最後的玩物喪志、沉迷聲色犬馬、戲曲之中,其實就是自信心崩盤的表像。

我認為,咸豐帝可能是有清一代最倒楣的皇帝,沒有之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