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執政真的很差嗎?

很訝異這麼多朋友認為乾隆是康雍乾三帝中最差的一位。有朋友提醒我說,這印象主要受到二月河小說的強烈影響,我認為這觀察是很準確的。對於乾隆一朝的否認,其實來自於晚清民國以來、至今依然強烈的國族主義情感,而這類情感建基於一個問題之上,那就是為什麼中國衰弱、西方崛起?

這個問題基本上是民初以來史學界、乃至政治界、社會上最關注的課題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乾隆朝被刻畫為,中國/大清由盛轉衰的一段時期,因為同期的西歐開始拼命發展,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各種革新接踵而來。隨之而來的是,西方帝國在全球的迅速擴張。但反觀大清,卻在18世紀末開始衰弱。其中,乾隆末年爆發的諸多事件,被描繪為大衰弱的表徵,如白蓮教之亂,象徵著帝國軍事治理方面的急遽下滑。中文圈的諸多專書,無不再加強這類印象。比較早的例子是,這幾天剛去世的戴逸先生的代表作,《乾隆帝及其時代》,基本上講的就是,乾隆一朝錯過多少機會,將中國從封建主義階段推進到資本主義階段。近些年來的例子則是張宏杰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雖然少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詞彙,但依然重複差不多的論調,認為乾隆朝種下了諸多惡因,最終拖垮了大清。張宏杰一書的標題看似聳動,但如果你真的去翻的話,會發現他真的詳細講”飢餓”的部分只占全書非常小的比例,主要還是繼續乾隆衰弱論。去察看張先生所引用的材料,會發現仍是漢文史料為主,基本上沒有超過戴逸與民初以來的史料框架。

在論及中西對比時,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在以中文為母語的社會中非常普遍。我基本上不同意這類看法。海外漢學界基本上已改寫了對乾隆一朝的印象。從軍事上,乾隆一朝的武力擴張,確立了今天中國版圖的格局。事實上,以中原為主要基地的王朝,一直以來都掙扎於來自北邊的武力威脅。2000多年前的周秦就已經在蓋牆,阻止遊牧民族入侵,但到了有明一代還是解決不了這個難題,還是只能蓋牆。雖然中原王朝將鉅大的資源成本,應付來自內亞大陸的威脅,但成效非常之差。但乾隆征服蒙古族的準噶爾汗國、併吞了今天的新疆以後,這個來自北方的問題基本上得到永久性的解決。

很多人又批評乾隆好大喜功,不只對西北用武,對帝國境內、乃至對鄰國的越南、緬甸也動武。這裡不詳細討論這幾場戰役的得失了,但從結果而論,平定台灣林爽文叛變,對東南亞二國用武,都讓帝國邊疆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不再出現太大的問題。

財政上,有些朋友批評乾隆一朝勞民傷財,但如果你看過我講和珅那集的視頻的話,就會意識到這類看法本身也有很多破綻。其實,乾隆退位的那一年,帝國國庫還有七千萬兩白銀,朝廷根本富的很。康熙朝留給雍正兩千多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三千多萬兩白銀,如果要跟前二朝作比較的話,乾隆朝樂勝。

還有一最被眾人詬病的點是吏治。論者批評乾隆一朝官僚腐敗問題叢生,尤其是讓和珅這樣的大貪官掌權二十多年,以此說明乾隆朝是大清由盛轉衰的論點。但again,我的視頻已經講得很清楚,和珅確實家產豐厚,但充其量約莫三百多萬兩白銀,完全沒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講得這麼誇張。反而與世人以為的相反,和珅其實是挺能幹的一位大臣。乾隆一朝大赦天下賦稅五次,有三次集中在和珅執政的二十多年當中。而乾隆也不曾只寵信和珅,和珅的大政敵始終被乾隆放在那裏,以制衡和珅一黨。權術層面而論,乾隆的技藝可說是精湛了。

事實上,乾隆帝面對的是人數急遽膨脹的政府,這對於皇權而言,是一巨大挑戰。乾隆對官員施加的各種制衡、挑事,包括家喻戶曉的文字獄,以及各種政治大案等等,應該從中央集權的朝廷如何駕馭過度膨脹的官僚組織的角度來理解。這課題相當複雜,這裡也不深入談了,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告訴我,或許我可以做一期視頻來談談這個問題。或者,你們直接去讀孔飛力(Philp A. Kuhn)的經典作品《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總而言之,關於乾隆的功過得失是個有爭議且複雜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乾隆是不輸康熙、雍正,甚至可以是有清一代最偉大的皇帝。

下一次來分享一下我對雍正改革的粗淺看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