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國家元首

2024年、也就是民國113年,中華民國即將選出第16任正副總統。一般而言,民國總統的屆期是以1948年行憲後開始計算,然而,實際上截至目前為止,中華民國已經歷了17位元首。現在就跟歷史衛視一同回顧這17位國家元首。

臨時政府時期

一、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孫文。

中國同盟會總理,中華民國第一屆臨時大總統。孫文領導的同盟會於1912年正式取代大清帝國,終結帝制,建立共和。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文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由於同盟會不希望爆發全國性的戰爭,開始與時任大清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展開談判,同意只要袁世凱勸退愛新覺羅皇室,能讓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1912年3月8日,為制衡袁世凱專權,孫文率領的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內閣制架構,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總理分享。3月10日,孫文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一職。

二、1912年4月1日-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最後一屆大清內閣總理大臣。清朝末年,袁世凱掌握北洋軍的控制權,袁世凱將之打造成現代化部隊,配有歐系軍事裝備,上層軍官也都留學歐陸。1911年辛亥革命時,袁世凱的北洋軍遏制革命往北擴張,迫使同盟會必須上談判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第二屆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瀕臨崩潰的財政,與國際銀行團展開貸款談判,於隔年4月,在未經國民黨佔多數的國會同意之下,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大借款」,引起國民黨人的不滿,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袁的北洋軍橫掃南方的國民黨軍。

最後一屆大清內閣總理大臣。清朝末年,袁世凱掌握北洋軍的控制權,袁世凱將之打造成現代化部隊,配有歐系軍事裝備,上層軍官也都留學歐陸。1911年辛亥革命時,袁世凱的北洋軍遏制革命往北擴張,迫使同盟會必須上談判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第二屆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瀕臨崩潰的財政,與國際銀行團展開貸款談判,於隔年4月,在未經國民黨佔多數的國會同意之下,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大借款」,引起國民黨人的不滿,發動「二次革命」。1913年7月,袁的北洋軍橫掃南方的國民黨軍。

北洋時期

三、1913.10.10-1916.6,袁世凱。

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大總統,開啟北洋時代的序幕。隔年,袁世凱政府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是民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確立了終身總統制,徹底破壞《臨時約法》的三權分立精神。另一方面,袁世凱政府減輕日本的侵略壓力,1915年簽訂的中日條約,並未讓民國喪失太多主權。然而,1915年底,袁世凱方面執意恢復帝制,但卻引起國內外的反彈,爆發護國戰爭。短短三個多月的洪憲帝制,在1916年3月結束,袁世凱本人也在之後的6月6日於北京病逝。

四、1916.6.6-1917.7.12,黎元洪。

大清湖北新軍軍官,後任中華民國第一屆正式副總統。1916年袁世凱病逝以後,黎元洪任代理總統。袁世凱政府所通過的《中華民國約法》失效,黎元洪政府回到《臨時約法》體制,行政權由總統與國務總理共享。然而,針對是否對德宣戰一案,黎元洪政府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產生衝突。段祺瑞策動八省獨立,黎元洪為了制衡段祺瑞,召張勳的辮子軍入京,但張勳於1917年發動政變,擁立溥儀稱帝。7月12日,段祺瑞率軍鎮壓張勳,黎元洪下台。

五、1917.7.12-1918.10.10,馮國璋。

曾任大清北洋第一軍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1917年,黎元洪辭去總統職務後,由副總統馮國璋代任總統。馮國璋政府不承認1912年選出的國會,宣布解散國會、選舉新屆。然而,支持國民黨的南方五省反對馮國璋和段祺瑞的作法,發動「護法戰爭」。馮國璋與總理段祺瑞在其控制的14個省份內,舉行選舉,選出新國會。1918年9月,新國會選舉新總統,馮國璋因與段祺瑞有矛盾,宣布不競選新任總統。

六、1918.10.10-1922.6.2,徐世昌。

原大清內閣唯一的漢人大臣,辛亥革命時力挺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軍。1918年,新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任大總統,成為袁世凱之後的第二任正式總統。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徐世昌頂住壓力,拒絕鎮壓學生運動的要求。針對邊疆方面,徐世昌不打算讓外蒙古獨立出中華民國。1919年10月,徐世昌下令西北軍進駐外蒙古,以武力鎮壓追求獨立的蒙古王公。1922年,直隸軍閥與東北的奉系軍閥爆發戰爭,史稱「直奉戰爭」。雖然徐世昌力挺直系,但直系的曹錕、吳佩孚在勝利以後,卻指新國會為非法,逼迫徐世昌下台。

七、1922.6.11 – 1923.6.13,黎元洪。

徐世昌被控當選無效以後,原代理總統黎元洪再次上台。然而,此時的大總統府徹底被直系軍閥架空,期間國務總理被直系大老曹錕、吳佩孚等人隨意更換,短短一年就有六次改組。1923年6月,黎元洪遭曹錕驅逐。

八、1923.10.10-1924.10.30,曹錕。

直系軍閥,中華民國第三任大總統,也是第一位以賄選當選的民國總統。1923年10月,曹錕以每票五千元的價碼買票,當選總統。在當選以後,曹錕政府頒布「中華民國憲法」,為民國第一部正式的憲法。雖然被戲稱為「賄選憲法」,但該憲法其實是建立在第一屆國會所擬的「天壇憲草」之上,雖然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但三權分立架構明確,亦封阻了終身總統的可能。這部憲法採取美國「聯邦制」精神,給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中央政府仍有一定程度的裁量權。然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戰敗,曹錕下台。

九、1924.11.24-1926.4.20,段祺瑞。

大清北洋第二軍軍統,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皖系軍閥。曹錕下台後,其頒布的憲法被中止,段祺瑞被各方推舉為臨時政府執政。段祺瑞一上台即籌組新的憲法起草委員會,邀請全國不同勢力共同參與。段祺瑞時期的憲法草案基本上沿襲曹錕憲法的聯邦制精神,但細節得到進一步完善,並增加生計與教育二門,保護私有財產制、以及規定不得讓宗教與黨派綁架教育。然而,該憲法未能得到推行。1926年3月18日,國民黨與共產黨聯合在北京組織學生運動,抗議日軍攻擊國民黨的北伐軍隊,但遭段祺瑞政府武力鎮壓,引起四方的討伐。馮玉祥的國民軍進攻國務院,段祺瑞倉皇逃往法國大使館,結束了他的執政。

十、1927.6.18-1928.6.3,張作霖。

奉系軍閥首領,陸軍中將,曾支持袁世凱稱帝。1926年4月20日,張作霖以解段祺瑞之危率奉軍入京,5月控制北京。1927年6月,被北洋軍閥推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行使大總統職權。同年7月,蔣介石的廣東國民政府開始北伐,並在1928年5月與日軍爆發衝突,張作霖呼籲南北雙方議和,共同對抗日本。然而,張作霖在6月返回奉天、即今天的瀋陽時,被日本關東軍設局炸死。

國民政府時期

十一、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蔣中正,字介石。

領導1926到1928年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行動,1927年蔣介石集團開始在國民黨內進行清黨行動,將共產黨清洗出國民黨。1928年蔣介石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成為全黨掌門人。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表示「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自此,全中國名義上改由南京國民政府領導。蔣介石統一後立刻開始多項改革措施,整頓財政、與歐美日談判關稅自主問題、擴大農業與工業生產、推動鐵路建設、軍事現代化。教育方面,以儒家和基督教為基底,推動全國性的新生活運動,提倡文明生活。此外,蔣介石政府希望達成事實上的中央集權,1929年1月,通令裁軍,但受到地方軍閥和國民黨內的反對,因而爆發中原大戰。同時自1930年起,蔣介石開啟大規模的剿共行動,大規模逮捕、鎮壓共產黨。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佔領瀋陽,蔣介石不願意在此時對日作戰,在黨內外的壓力下下台。

十二、1931年12月15日-1943年8月1日,林森。

同盟會元老之一,國民黨右派的西山會議派領袖。蔣介石下台後,林森於1931年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第四屆一中全會推舉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使林森任期到新憲法實行為止。然而,林森作為國民政府主席乃政治妥協的產物,黨政軍的權力仍牢牢掌握在軍事委員委員長蔣介石手上。林森任內曾出訪過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是歷史上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出國訪問。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國民黨內鷹派主張立刻討伐張學良,但林森力主和平解決。1941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正式向德義日等軸心國宣戰。1943年,林森在重慶時與美國貨車發生車禍,因而去世。

十三、1943年6月1日-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

林森去世以後,國民黨第五屆十一中全會選舉蔣介石為新一屆的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長。1943年11月,蔣介石與宋美齡抵達埃及,參加中美英三國高峰會,明確得到英美的軍事和財政支援,以及確認了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令國軍進駐日本占領區。並於8月29在重慶召開與共產黨的談判,毛澤東和周恩來在美國大使的陪同下,從延安來到重慶,展開一個多月的會談。然而,國共雙方分歧仍大,1946年正式爆發內戰。同時,蔣介石政府也如火如荼地進行憲法的制定。1947年12月25日,南京制憲國民大會表決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孫文的三民主義理念、五權分立納入其中。乃民國史上的第三部憲法。1948年4月19日,蔣介石高票當選總統,為行憲後的第一位總統。然而,同年5月10日,因應越演越烈的內戰,蔣介石政府發布《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擴大了總統的政治與戰爭權限。然而,由於對共產黨作戰節節敗退,蔣介石於1949年1月再次下台。

憲法時期

十四、1949年1月21日-1950年3月1日,李宗仁。

新桂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一級陸軍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1949年1月,蔣介石下台以後,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李宗仁希望透過和平手段達成國共和解,與中共進行談判,下令撤除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然而,1949年6月,中共第三野戰軍完成橫渡長江的行動以後,蔣介石隨即飛往台北。李宗仁此時對內對外已束手無策。1949年11月,李宗仁飛往香港,並在12月5日前往美國。

十五、1950年3月1日-1975年4月5日,蔣介石。

1950年3月,蔣介石正式在台北宣布復行總統職務,並開啟長達25年的總統任期。1950年時,中共的林彪準備了80萬大軍準備進犯海南島與台灣,蔣介石政府以穩定台灣統治為重點,光是1950年上半年便在台灣破獲300件匪諜案,涉案超過3000人。雖然其中確實有不少與共產黨有關,但也不少逮捕是濫權行為,史稱「白色恐怖」。1950年6月,韓戰爆發。7月,美國上將麥克阿瑟訪問台北,蔣介石政府得到美國的軍事支持,暫緩了解放軍攻台的進程。1954年,台北舉行第二任總統選舉,蔣介石搭檔陳誠,獲得1507票,擊敗僅獲得48票的對手、中國社會民主黨的徐傅霖。1958年8月,解放軍砲擊金門,史稱「823砲戰」,國軍最終沒有放棄金門,確立了當今的兩岸格局。1960年,蔣介石第二任總統屆期,經國民大會修改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憲法等舉措,蔣介石以等額選舉的形式,當選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並於之後的66與72年的選舉,蔣介石連續當選。雖然在蔣介石任內,在台灣進行了血腥的白色恐怖,但在經濟方面仍有不少重大舉措,例如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減緩了台灣大地主的兼併形勢、給予中下佃農一定程度的保障。自1950年起,蔣介石政府允許縣市以下的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由公民直選產生,開始小規模地實驗地方民主。此外,自60年代開始,蔣介石政府推動加工出口區,徹底將臺灣納入世界供應鏈之中。

十六、1975年4月6日-1978年5月20日,嚴家淦。

中國國民黨黨員,推動新台幣制度改革,為國府來台後的核心技術官僚。蔣介石去世以後,由副總統嚴家淦任代理總統,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文人總統。嚴家淦任內並無最高決策權,主要以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為主。但嚴家淦也是推動台灣產業升級的核心人物,在其任內全力支持蔣經國的十大建設。

十七、1978年5月20日-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

蔣介石與毛福梅的獨子,中國國民黨黨員。1978年,蔣經國搭配首位台灣本省人謝東閔當選行憲後第六屆正副總統。1978年,美國卡特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9年起中華民國與美國正式斷交。雖然該事件給與中華民國相當程度的政治衝擊,但並未減緩台灣的經濟發展趨勢。十大建設帶動了台灣內部的經濟成長,減輕了1973年以來世界石油危機帶來的不景氣。同時,蔣經國任內也開始大量與台灣本省菁英合作,大批台灣人進入文官體制。另一方面,蔣經國面對地方上的民主訴求運動,如77年的中壢事件、79年的美麗島事件,在美國的壓力下,指示不處死被告。1984年,蔣經國搭檔李登輝,當選行憲後第七屆正副總統。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蔣經國選擇不大規模鎮壓。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台灣地區戒嚴令。1988年,蔣經國去世。

行憲時代

十八、1988年1月13日 – 2000年5月20日,李登輝。

農業學者,早年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但隨即退出。憑藉農業專業,受到蔣經國的青睞,加入中國國民黨。蔣經國逝世以後,時任副總統的李登輝擔任代理總統,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台灣本省籍國家元首。李登輝透過一系列政爭,壓制了國民黨內的外省人集團,並且展開民主化改革。1990年,李登輝正式當選行憲後第八任總統,開啟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等憲政改革。1996年,首次台灣地區總統直選,李登輝擊敗民進黨及其他無黨籍的對手。在李登輝的第二任內,提出諸多反統主張,強調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國號叫中華民國。奠定了今天的台海政治格局。

十九、2000年5月20日 – 2008年5月20日,陳水扁。

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陳水扁擊敗國民黨的連戰、無黨籍的宋楚瑜,當選行憲後第10任總統。這是中華民國自1948年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雖然陳水扁的獨派立場鮮明,但進入總統府後,其外交政策採取相對務實立場,公開承諾不宣布獨立、不改國號等等。陳水扁任內推動台灣內部的交通建設,如積極完成台灣高鐵、北宜雪山隧道等等。2004年舉行第11任總統大選,陳水扁在造勢途中遭槍擊但無礙。但在隔天以不到1%的差距險勝國民黨。陳水扁第二任內,持續深化多項基礎建設,並力圖減小經濟方面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因而提出往東南亞靠攏的「南向政策」。2006年,陳水扁及其家族爆發多項弊案醜聞,引發倒扁的政治運動。2008年卸任後,隨即因國務機要費案等等收押土城看守所。

二十、2008年5月20日 – 2016年5月20日,馬英九。

法律學者,中國國民黨籍。2008年,馬英九在總統大選中擊敗民進黨的謝長廷,當選行憲後第12任總統。馬英九政府同樣在內政方面持續深化島內的交通建設,但不同於民進黨的是與大陸的關係,馬英九政府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換言之就是避開政治方面的爭端,在文化、經濟方面求同存異。因而自2008年起,兩岸大規模的交流達到49年後的歷史高峰。然而,馬英九於2012年總統大選中擊敗民進黨籍的蔡英文後,台灣在2014年爆發太陽花運動,反對國民黨在議會通過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自3月18日起佔領立法院長達24天。這場運動徹底改變了當前台灣島內的政治格局,使得馬英九執政的最後兩年中基本上是跛腳狀態,兩岸的經濟交流亦大幅下滑。2015年,馬英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會晤,此乃1949年以後,雙方領導人首次會面。

二十一、2016年5月20日 – 2024年5月20日,蔡英文。

法律學者,民主進步黨籍。2016年,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繼續維持陳水扁時代不統不獨的國策方針,主張「維持現狀」,並不承認馬英九提倡的九二共識。蔡英文政府一方面希望減少對大陸經濟的依賴,二方面在外交上一面倒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除了向美國進行歷史新高的軍事採購以外,蔡英文政府在2022年所編列的國防預算,也達歷史新高。2019年,香港爆發反國安法運動,中共對香港社會運動的反應,使得當時聲望低迷的民進黨選情起死回生,蔡英文於2020年擊敗國民黨對手韓國瑜,成為行憲後第15任總統。同年,爆發了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蔡英文政府率先採取強硬的邊境封鎖政策,使得台灣在新冠破壞力最強的時候受到較小的衝擊。但蔡政府的防疫與國產疫苗政策,也引起不少學者的不滿,認為政府輕視了憲法與人權問題。

以上,就是曾擔任過中華民國國家元首的17位領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