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堅持要北伐?

很多人知道前出師表,但比較少人讀後出師表,為什麼呢?我想,可能是因為前出師表充滿希望、積極進取,但到了後出師表卻只剩下滿滿的無奈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蒼涼。但我認為,後出師表才真正道破政治的真諦。

為什麼蜀漢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要頻繁發動北伐,去挑戰比自己領土、GDP、軍隊大幾倍的魏國?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熟與伐之?」

什麼意思?諸葛亮明知蜀漢沒有挑戰魏國的實力,但他認為若真像大部分的蜀漢群臣主張的偏安自守的話,蜀漢這一政權也會逐漸敗亡。

所以諸葛亮才又接著說,「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幷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爲非計。」

諸葛亮不是不知道這仗打不贏,但為了維繫蜀漢在益州的政權,只能持續不斷地對外用兵,以維持國家的團結與競爭力。孔明很清楚,軍事才是關鍵,就算蜀漢對外貿易在興盛、國內政治在活絡、子民喊理念喊再大聲,也僅是虛妄。沒有真實的戰爭歷練、武力擴張,小國自然會亡。

但連年戰爭的代價是什麼?是「自臣到漢中,中間朞年耳,然喪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劉備當初帶到四川的軍官已經死了70多位,也忘了一千多餘精銳騎兵。諸葛亮說,當初劉備帶來的武力不是益州一州所能培養的。再打個幾年,會至少損失三分之二。到時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打了。

一個偏安的政權如果軍事上幾乎沒歷練,且軍心渙散的話,在先天上就已經來不及了。不只大聲呼喊理念、普世價值也沒用,買再多先進武器也是枉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